图片
再说长江ZAI SHUO CHANG JIANG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中央电视台2006年制作,李近朱、刘文总编导。这是继1983年的《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再次摄制的全景展示长江流域自然、人文风貌的专题纪录片,以长江自西向东的自然流域作为贯穿全片的纵线,提炼多个长江领域主题性内容作为横线,展现出一个广阔、鲜活、生动而耐人寻味的影像长江。2006年7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1983年年底,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电视节目《话说长江》;20年后,《再说长江》摄制组又一次沿着长江进行大规模拍摄,完成33集电视纪录片。影片是对20年前脚步的追寻,在寻找当年的人物、往事的过程中,反映了中国沧海桑田、日新月异的变化。水源、浪涛、城市、乡村、生活、观念,都呈现出新的活力和面貌。江边许多人,两岸多少事,从江之源到入海口,展开来一幅幅有关长江流域生态和社会的浩繁画卷,留存的是富有时代特征的“影像长江”。
图片
2003年8月,《再说长江》经中央电视台编委会批准作为重点项目立项。2004年8月1日,在长江源头开拍。摄制组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飞越了长江沿岸12个省市,拍下了55000分钟长江的影像。片中有很多《话说长江》的镜头重现,《话说长江》中的很多人物也重又走进新片中。为全面了解《话说长江》播出后长江流域的突出变化,把握拍摄《再说长江》的立意,摄制组制片人刘文、编导李近朱等一行,在策划期间曾到长江委与委领导和专家座谈,了解长江水系最独特的地域现状、反映长江流域历史变迁的遗存、重大水利工程概况及对长江具有特殊意义的支流和湖泊,使全片体现水的特殊内涵、对人类影响的深刻意义等。该片拍摄过程中有许多个“第一”:第一次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了长江源头的影像;第一次用直升飞机记录了海拔5800米的长江之源;第一次飞跃万里长江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航拍;第一次运用真实再现和动画合成的方式演绎了长江文明的源流;第一次运用高清动画和卫星遥感航拍的方式,展现了长江的生命脉络。第一集:大江巨变第二集:重上江源第三集:生命的高原第四集:金沙流韵第五集:一江东去第六集:水的年轮第七集:青铜岁月第八集:古蜀沉浮第九集:水润锦官城第十集:大佛东渐第十一集:天生赤水第十二集:行走江上第十三集:水火山城第十四集:三峡存证第十五集:告别家园第十六集:他乡故乡第十七集:坝梦千秋第十八集:江流入海第十九集:水映三千峰第二十集:江湖武汉第二十一集:道化武当第二十二集:庐山说“庐”第二十三集:无梦到徽州第二十四集:黄山无形第二十五集:灯火石头城第二十六集:江村变迁第二十七集:创新浪潮第二十八集:曲水姑苏第二十九集:发现古镇第三十集:时速上海第三十一集:浦东新高度第三十二集:江海交汇的地方第三十三集:生生不息
图片
再说长江:第1-4集
图片
图片
再说长江:第5-8集
图片
图片
再说长江:第9-12集
图片
图片
再说长江:第13-16集
图片
图片
再说长江:第17-19集
图片
图片
再说长江:第20-22集图片
图片
再说长江:第23-24集
图片
图片
再说长江:第25-27集
图片
图片
再说长江:第28-30集
图片
图片
再说长江:第31-33集
图片
第1集 大江巨变 1983年,《话说长江》播出,产生了一个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通过电视荧屏,中国人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流淌亿万年、养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母亲河的真实容颜。2004年,距离《话说长江》播出整整20年后,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沿着长江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拍摄。这是对20年前脚步的追寻,某种意义上,这是跨越不同时空的同一次记录。20年,历史中的短暂一瞬,而对于世纪之交的长江,却充满沧海桑田的意味。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中国。第2集 重上江源 历史上,走到长江源头的人微乎其微,人类文明未曾触及的地方,竟是如此精彩,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雪山、河流、沼泽,共同孕育了一条大江的源头。狂野的长江从格拉丹东雪山滚滚向东流去,带着自己原始的血性,一路披荆斩棘,冲破无数的阻碍,流经6380公里,穿越雪山、草地、峡谷、深山,有时汹涌狂暴、有时静流如歌,一路上为我们带来了迷人的景色。第3集 生命的高原 一条铁路穿越三条江河的源头,一支队伍护佑着可可西里的安宁,一个藏族家族延续着通天河畔种树的历史。20年前,他沿着青藏公路朝拜,现在,他循着青藏铁路继续着自己的虔诚。在那一刻,我们的信仰似乎真的是沿着这高原生命线延伸活佛沿线继续自己的虔诚之旅,长江源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动物们则横跨这条生命线完成自己的生命繁衍之旅。它们得到了长江源防护林的庇护,得到了可可西里保护站的干警们的照料,得到了青藏公路司机们的理解。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高原的生命最强音。第4集 金沙流韵 古老的横断山脉中,并行奔腾着三条大江,西面的两条大江向南流去,唯有东面的那一条,固执的转过了270度的大拐弯,一路向东,穿越华夏大地,迢迢6300公里,终于汇入东海,这条大江,就是长江的上游,金沙江。在这里,长江在它东区的路上给世人留下了最初的记忆,悠悠金沙江就象改革20年的中国,出手就是一个大手笔,给世人一个惊喜。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到处是追赶世界的脚步,到处流露出时尚的元素但又不是典雅端庄。金沙江,你在书写第一诗篇之后继续东流,中国,你在给人惊喜之后迈着时代的步伐继续前进。第5集 一江东去 长江流域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明,而且还给后人留下了巧夺天工的建筑。千年古城丽江、长江第一城宜宾、鬼斧神工的摩崖石刻、永留水下的黄河粮石刻、岳阳楼、滕王阁、长江中下游的柳林建筑、古香古色的书院、无不显示着长江流域先民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这些宝贵的建筑在今天除了继续向它的后代解释先人的历史之外,还为它的儿女带来了无限的财富。从源头开始,长江就开始寻找东流入海的道路。第6集 水的年轮 在高大的岷山腹地,隐藏了两个注定要让世人惊叹的秘密——九寨和黄龙。沉寂了亿万年之后,那一次偶然的际遇,使它们终于为人所知,最先来到这里的人,在它们绝世的美丽面前目瞪口呆。仅仅20年间,九寨与黄龙名满天下。水,是造就这两个人间仙境的精灵。九寨与黄龙因水而神奇,因水而神秘,因水而神圣。水,可以有多美,看过九寨和黄龙就会知道。而在这片美丽中,大自然亿万年的造化隐藏了无数的秘密--在青藏高原的西南缘,苍劲的岷山深处。第7集 青铜岁月 长江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历史的选择。如果一条大河没有很好地润泽自己的百姓,那只能是一潭没有生命的死水,永远不会长久。考古学家林向在片中说:每一代人都只是完成了一段考古的历史。那些让人叹为观之的文物精品表明:围绕三星堆的考古历史,就是将不断将神话和传说转变为现实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考古学家始终未能在长江流域找到一个与黄河流域的殷商同时代的,具有类似规模的泱泱大国,20世纪末,长江上游的“三星堆”立即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第8集 古蜀沉浮 在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出土文物、和相关人物的表述中,一个厚重的神秘古蜀王国变得可以触摸。“三星堆”的发掘弥补了长江上游文化的空白,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完整的长江文明史。第9集 水润锦官城 古老的蜀锦与现代的时装设计、相隔20年茶馆中的说书人、10年来经过整治日新月异的护城河、代代延续的新生命。在古今、新旧的强烈对比中,成都展示了它新的活力。时尚从来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成都的美永远不会被遗忘,因为它拥有着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历史,这里的人们始终是富于人文内涵和创造精神的,古老,便是这座城市最深的时尚。他们有精彩的记忆,他们正在书写这座城市的现在。第10集 大佛东渐 山是佛,佛是山,它们来自一条大江和漫长的历史深处,过去、现在、将来,人和佛的故事被浓缩在瞬间。在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河散将交汇出的凌云山上,一尊巨大的佛像矗立在山中,古代的石匠开凿山体,将一座傍水的高山凿成了一尊巨佛。这就是蜚声海内外的乐山大佛,而在乐山大佛的对面有一座名山——峨眉山。这座充满神奇和神秘的名山,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动植物天堂和药用植物宝库。这是一个灵性的世界,在这里人不是主宰,人在这里必须接受与动植物共享。第11集 天生赤水 “无酒不成席”,酒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早在1千多年前,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已开始了酿造白酒的历史。赤水河,一条盛产美酒的河流,它依附着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做为长江流域一条罕见的原生态河流,国酒茅台等众多美酒的传奇就来自于这里。第12集 行走江上 船也许是人类发明的最早的交通工具,从独木舟到万吨轮,船见证了文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行走在长江上的船为长江边的人带来了方便的交通和繁华的城市,长江也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命脉。今天航行在长江上的货船装载着大量的产品和原料,长江也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第13集 水火山城 1997年长江中游的城市——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它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变和不变。从来没有坐落在一个地域的两个城市有如此悬殊的差别,相隔不过几百公里,但脾气血性却是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这就是长江上游的成都和重庆。相对而言,嘉陵江和长江激荡在重庆市内、朝天门突出屹立在“山城”的龙头,地理上的特点造就了重庆人火爆耿直、张扬刚毅的品格。第14集 三峡存证 三峡工程建设的期限为1993年到2009年,在此之间巨大的文物抢救范围和迫在眉睫的蓄水期限,为我们展现出动人和宏大的场景,三峡文物的抢救意味着两种可能。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令世人赞赏的奇迹,一个令子孙难以忘怀的奇迹,一个个方案,一条条措施都是为了让这些文化可以完好的保存下来。在这次文物保护过程中中国人的指挥又再次得到展现,未来这些智慧将和这些被保存下来的文物一起诉说中国辉煌的过去,一起诉说人们对于文化的敬仰和传承,一起诉说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保护过程。第15集 告别家园 三峡移民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家住瞿塘峡口的大溪村民冉应福,经过艰难抉择,带领全家九口人,和二百名乡亲一起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挥泪告别三峡,远迁千里之遥的安徽长丰县。这也拉开了三峡移民外迁的序幕。三峡百万移民是一项涉及库区内外、方方面面的庞大系统工程。全国人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积极投入这一系统工程,共同承担起这副沉甸甸的历史重任,奏响了社会主义团结协作的时代壮歌。三峡移民冉应福的对联写出了三峡百年移民史,也写出了三峡水利建设“高峡出平湖”的壮观。第16集 他乡,故乡 三峡移民外迁的最后一年,住了四十年老房子的胡志满一家满怀对新生活憧憬,也踏上了迁徙之旅。在铜陵新家他住上了新楼房,分到了新土地,和老邻居冉应福一样开始了新生活。两年后,在他们的老家,三峡大坝已经建成,有数据显示:三峡库区移民有人主动外迁,以前人们不愿意外迁是因为对今后的生活没有把握,主动外迁人口的增加正说明了人们对未来生活有了希望。第17集 坝梦千秋 2004年夏天,刚完成蓄水135米不久的三峡大坝,要和长江洪水正面交锋;来者不善,它的最高洪峰接近于六年前的那场大水,仿如达尔斯摩剑,傍近大坝的黄陵古庙,比1998大水还要高出十多米的骇人水痕,留存至今。建坝治水,根除洪患,42岁的林一山曾是毛泽东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今天,95岁的林一山已双目失明,他的最大心愿是在客厅挂上三峡工程竣工的巨照。而当他的“老对头”李锐以85岁高龄登上三峡大坝,非常感慨。第18集 江流入海 离开上游的崇山峻岭,长江进入了一望无际的中下游平原。从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让这片土地不断扩大,长江的入海口也随着泥沙的堆积不断东移。入海口变迁的过程中留下了一片年轻的热土,这就是充满活力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的最年轻的土地,这里也焕发着勃勃生机,它彰现中国活力,它预示中国未来,它诉说中国的沧桑巨变,它展示着中国的生生不息。长江,在流经了6380公里后,汇入大海。第19集 水映三千峰 山因水而有灵性,水又因山而婀娜多姿。张家界人正是沿着流淌的溪水,走到长长的澧水,又从家乡的河水飘到了800里洞庭湖。在那里,他们才触摸到了那条奔腾在自己心里的长江。20年前《话说长江》热播时,人们并不知道长江的水脉之上,还有这样一片深藏在大山中的净土。张家界地处湘西,属武陵山脉支系,西南依靠在云贵高原的边缘,东西方向是广阔、平坦的洞庭湖平原,北边则与万里长江遥望衔接。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张家界优异的生态环境。第20集 江湖武汉 武汉,以“火炉”之称为世人熟知。这座长江中游的特大中心城市,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个独立的城区组成。发源与秦岭的汉水在这里汇入长江,于是两江三镇遥相呼应,布局也如围棋之虎,形成了武昌文教区,汉口商业区,汉阳工业区的功能格局。因此,武汉俗称江城。一座城市因水而兴也因水而患的恩恩怨怨,在武汉这个城市达到了极至。早在三千多年前,汉阳府就是这里的地方治所,稍后三国时期,武昌又有了军事哨卡。因此,这里借助舟楫之利,自然也是一方富庶之邦。第21集 道化武当 武当山位于长江下游最大支流汉水之滨,在它的正前方是江汉平原,在左面是汉江,在右面就是长江。其主峰天柱峰最高顶1612米。武当山原名“太和山”,相传为上古玄武神得道飞升之地,因而太和山供奉玄武,有“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说法,于是后来改名为武当山。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长江一线流传甚广。最终在长江流域形成了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和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不过,虽然武当山很早就有人隐居修炼。但直到明朝,它才迎来了一个辉煌的顶峰。通过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孕育的武当武术,诠释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第22集 庐山说“庐” 在长江中游,有座山拔地而起;在这山顶,有座小城坐落云中。这山,叫庐山;这城,叫牯岭。据说,这座小城海拔1200多米,是长江边上相对海拔最高的一个城镇。这是一个健全的,有着现代气息的小都市。山上的人和上山的人,谁也说不清山上的生活与山下有些什么不同。“庐”字,在汉语中就是“房屋”的意思。“庐山”,直白地说,就是有房子的山。庐山,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庐山,一个让游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庐山,一个文人墨客纷纷写诗作文的地方;庐山,一个风云人物汇集的地方;庐山,一个神秘而又充满神奇的地方。第23集 无梦到徽州 徽州位于安徽省最南端,这一行政地理的称谓存在了近900年,直到1987年改称黄山市后,徽州从此成了一个古老的地理概念。“欲识金银气,须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诗句,诗中的黄白,指的是黄山与齐云山。至于“无梦到徽州”,不管后人有多少种解释,徽州的小小庭院,正是人们梦开始的地方。第24集 黄山无形 方圆1200平方公里的黄山山脉,自普门和尚开山以来,仍属于“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地,黄山一直带着一种自然的野性美,以至于人们慨叹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奇”。黄山的山和山之间,是一弯浅浅溪流,沿着溪流,是绵延不断的鸟语花香,这样的意境,宛若桃花源再现。第25集 灯火石头城 南京是长江边有2400年历史的皇城。它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的秦淮灯会。然而,高墙没有挡住一次次战火和劫难,南京成为灯火交替的城市。近20年来,南京的城墙得以修复,秦淮灯会比以往更加璀璨。第26集 江村变迁 2005年12月16日,中国第一艘农民建造的“万吨轮”驶入长江,万吨轮的主人所在的村子——南京高淳县武家嘴村,20年间从一个“渔化子村”发展成一个户均资产600万元,拥有140多艘运输船的“武氏舰队”。在中国长江三角洲农村,农忙时节挥舞镰刀、奋力收割的场景,已经成为了历史影像。第27集 创新浪潮 长江三角洲自古就是能工巧匠的摇篮。今天,长江边的一个男人把麻绳搓成悬挂长江大桥的钢缆,阳澄湖畔的一个女人用绣花针绣出了装有“龙芯”的电脑——他们创造了不朽的传奇,他们是长三角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基石。第28集 曲水姑苏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块石刻城市地图——平江图,见证了一座被长江水滋养的江南古城几百年未变的城市格局。苏州,2500年间建造的1000多座园林只余下69座,而与园林相伴而生的昆曲作为“百戏之祖”曾经盛行200多年,最后也成为了“隔世之音”。20世纪90年代,园林和昆曲相继被评为世界遗产,昆曲大戏重新上演之时,苏州城的造园之风又开始盛行。第29集 发现古镇 一张油画,使江南古镇周庄名扬海内外,一个学者,在古镇“拆屋建厂”的年代四处奔走呼吁,而生长于古镇的民众觉醒了的保护家乡的意识,使今天的人有机会看到江南古镇珍贵的历史、发现古镇巨大的财富。第30集 时速上海 160年前,长江最下游的松江县向西方列强开放口岸;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国际大都市上海举办。从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到浦西的石库门,从南京路到新天地,从“四大件”到磁悬浮列车,无一不见证着上海的速度与精彩。发展就是积极向上的变化,百年上海的发展,展示的是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显示出它对这些变化的成竹在胸。大上海的任何一步变化,都是它内心规划的结果,体现出上海所固有的冒险天性。日新月异,才符合上海人的性格。第31集 浦东新高度 520平方千米的浦东,中国最大的城市开发区,有人把它的从无到有说成是“一个时代在田埂上起飞”。20年前《话说长江》从空中拍摄的黄浦江两岸:浦西高楼林立、浦东一片田野和仓库。20年后,因为浦东大开发,世界第三高塔、中国第一高楼等在浦东相继建起,一座新的城市在黄浦江东岸拔地而出。第32集 江海交汇的地方 大浪淘沙、沧海桑田,长江入海口成为直观的现实。崇明三岛历经1300年岁月,在21世纪“三岛联动”的战略规划里成为长江巨龙口中绿色的翡翠。20年来黄浦江和吴淞口的变迁,展示了长江的门户令人憧憬的未来。第33集 生生不息 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流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母亲河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水污染是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另一个问题。长江流量大,沿江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将长江当排污场,倾倒生产、生活垃圾。还有一些地区保护本地环境不遗余力,却将污染源转移到其他地区,致使层层转嫁层层污染,环境保护只治标不治本。现在保护长江已刻不容缓。我们不能只索取不回报,我们必须将长江的可持续发展纳入沿江城市的发展战略中,让母亲的脸上笑容永远绽放。一直以来,人们热爱长江,但更多的是利用长江。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维护长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要为一条生生不息的长江作出努力。图片
我们图片
We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电视纪录片 - 话说长江(198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